魯迅先生曾經說過:“我們自古以來,就有埋頭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為民請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‘正史’,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,這就是中國的脊梁。”
縱觀吳大觀一生,不是高官,沒有厚祿,甚至也沒能成為院士。但是中國就是靠著大批這樣畢生奉獻、默默耕耘的人挺起脊梁。
吳大觀信念堅定,愛黨愛國。作為海外留學歸國人員,他報國有成。在戰火紛飛的年代,他樹立了航空報國的志向,一生為之奮斗而不動搖。在他報國無門最迷茫的時候,遇到了中國共產黨,不僅是因為“只有共產黨才能讓我造成航空發動機”,而且他發現自己“人生只求索取,不求回報”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與黨的信念高度契合,從此他信仰共產黨,至死不渝。
吳大觀作為“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”,有著強烈的科學精神,堅持自主創新。他遵循科學規律,強調學習。他要求科研人員要注意建立科技檔案,資料的分析。他把科技檔案當作科技人員的糧食。即使在生命彌留前夕,還在閱讀報紙資料。他熟知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規律,注重抓基礎,培養專業人才隊伍,并下力氣制定了基礎的發動機研制標準,堅持“搞出中國自己的航空發動機”。
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,有些人顯得浮躁,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。努力工作的人并不少見,但是與吳大觀那樣“不求做大官,只求做大事”的精神境界比,一些人顯然功利性相對強了些。而那種淡定慎獨,那種一輩子只為信念而奮斗,不計較任何名利的態度,實在寶貴。
吳大觀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。中國正是靠著吳大觀這樣的人挺起了脊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