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
瀏覽量:
發布時間:2013-03-05
2月26日,國家海洋局發布的《201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》顯示,201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50087億元,比上年增長7.9%,占GDP總量的9.6%。
數據透露出,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5萬億元大關,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;海洋經濟增速近年來首次低于8%,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。
增速明顯放緩
相比于“十一五”時期年均13.5%的增速,海洋經濟出現增速明顯放緩的趨穩態勢
雖然2012年海洋經濟7.9%的增速仍略高于7.8%的GDP增速,但相比于“十一五”時期年均13.5%的增速,我國海洋經濟已經出現增速明顯放緩的趨穩態勢。
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和規劃司副司長于建分析認為,我國的海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高度相關,2012年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影響突出,導致增速放緩。但增速放緩也是一種積極調整,對提升產業水平、優化產業結構有積極作用。
經過多年快速發展,我國海洋經濟已逐步形成規模,但海洋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也集中凸顯,如產業結構深層次矛盾顯露,產能過剩和低質化并存,產業布局和沿海開發導致的陸海空間矛盾日益嚴重,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由單一性向復合型發展等。
縱觀2012年我國海洋經濟全局,可以說結構調整有所進展。從2012年海洋經濟結構來看,海洋第一、第二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.3%、45.9%、48.8%,與2011年相比,二產比重降低、三產比重提高,結構進一步改善。
2012年海洋經濟的另一亮點在于,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有新突破。海洋領域取得了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,如“蛟龍”號成功完成7000米深載人深潛任務,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正式開鉆等。于建認為,這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,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經濟的科技創新能力有重要意義。
結構有待升級
雖然增速依然不低,但新興產業總量較小,在海洋經濟中所占比重不高
2012年我國海洋產業總體保持穩步增長,其中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.2%,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.3%。然而,受國際油價波動、國內經濟增速減緩、油氣生產調整和產能控制等多重因素影響,海洋油氣業盡管全年實現增加值1570億元,但比上年減少8.7%,增速首次出現負增長。
受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,2012年海洋船舶工業交船難、接單難、盈利難等問題依然突出,全年實現增加值增速同樣出現負增長,比上年減少1.1%。
從海洋產業結構看,雖然近年來海洋新興產業保持較快增長速度,2012年海洋電力業、海洋生物醫藥業等保持13%以上的增速,但海洋新興產業總量仍然較小,在海洋經濟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。
2012年,占據我國海洋產業前3位的門類仍是傳統產業,濱海旅游業占33.9%、海洋交通運輸業占23.3%、海洋漁業占17.8%。
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廣順看來,當前我國海洋產業發展的現狀可以用“兩同兩多兩少”、“三重三輕”來概括,即產業同質同構化,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、高能耗產業多低碳型產業少,重近岸輕遠海、重速度輕效益、重資源開發輕生態環保。
此前印發的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》提出海洋新興產業實現突破性進展的階段性目標,2015年增加值較“十一五”期末翻一番,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%。國家海洋局正在研究制訂海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,以推進海洋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。
格局仍需優化
海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,且各地產業結構趨同,優勢互補格局尚未形成
我國北部、東部和南部3個海洋經濟圈初步成型,2012年,環渤海、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總量占全國總量的近九成。
其中,環渤海地區繼續領跑海洋經濟,海洋生產總值18078億元,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.1%,比上年提高0.5個百分點;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15440億元,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.8%,比上年回落1.0個百分點;珠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生產總值10028億元,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.0%,比上年回落0.3個百分點。
然而,海洋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現象仍然存在。“2012年,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萬億元,廣西、海南海洋生產總值尚處于百億元級,加在一起的總量趕不上廣東的五分之一。”何廣順說。
此外,各地海洋經濟產業結構趨同,優勢互補格局尚未形成。何廣順說,當前,沿海省份海洋經濟的發展沖動十分強烈,往往搶著上項目,存在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。
根據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》,我國將積極優化海洋經濟總體布局,根據不同地區和海域的自然資源稟賦、生態環境容量、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,形成層次清晰、定位準確、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空間開發格局。
據了解,國務院先后批準山東、浙江、廣東、福建、天津為全國海洋經濟試點。“從國家到地方規劃的引導,將有利于我國海洋經濟的區域布局優化和調整。”于建說。
(本文章摘自2月27日《經濟日報》 作者:鮑曉倩)